湖北大冶:擦亮生态颜值 书写“两山”转化壮丽诗篇

发布时间:2024-12-15 21:18:21   来源:  火狐官网网址

  近日,记者从大冶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,《大冶市创建国家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(2024-2030)》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,正式颁布实施。

 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。为推进习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层面落地生根,生态环境部持续推动开展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(以下简称“两山”基地)创建工作。截至2024年10月,湖北省申报第八批“两山”基地12个,大冶市位列其中。

  开展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基地建设,是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实践,是实现城市高水平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
  近年来,湖北大冶从始至终坚持生态立市,积极开展“两山”基地建设,扎实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,精准开展ECO保护修复,深入开展以生态农业、生态工业、生态修复、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“两山”转化实践探索,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,探索出了一条走“生态路”、打“山水牌”、吃“绿色饭”的“两山”实践转化路径,努力打造全国践行“两山”实践创新基地的“大冶样板”。

  大冶,古时因“大兴炉冶”而得名,有着3000多年的冶炼史。新中国成立后,源源不断为共和国建设提供“工业的粮食”。然而,却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许多“生态欠账”。

  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”10多年前的金湖生态园,家住附近的市民回忆起来皆是这样一番光景。那时,金湖生态园曾是大冶市矿冶开发最密集的区域之一,有矿山2座、冶炼厂8家、选矿厂20余家、尾矿库10余座。因过度开发,严重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。

  转机始于2014年,金湖街道依托劲牌公司捐赠的10亿元,全面启动金湖生态园修复治理项目,分为滨水公园、郊野公园、生态公园三期建设,总规划面积约6.4平方公里。为恢复尾矿库及重金属污染土壤正常的生态功能,金湖生态园实施排水、防渗隔离、植被恢复、废污水处理等一系列工程,补齐生态欠账、还原生态绿色。

  经过一系列治理,如今,金湖生态园环境优美、绿意丛生,遍地都是生态美景,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,昔日的“排废场”成为市民交口称赞的城市“后花园”。

  金山店镇车桥村金桥生态园,从过去满目疮痍的露天矿山,经过10余年的废弃工矿地复垦复绿,“废地”成功变“宝地”。如今,金桥生态园里游人如织,露营、采摘、度假、研学游客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,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。

  在武阳高速(大冶保安段)笔架山矿山生态治理修复工程现场,只见笔架山山体平缓、植被茂密、山花烂漫。经过修复治理,昔日“千疮百孔”的废弃矿山如今成为绿草茵茵的矿山公园。

  为了重新擦亮“山清水秀”的生态“颜值”,大冶一边保护生态环境,修复已有的“生态伤疤”;一边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,全力助推绿色矿山发展与蝶变。通过采取一系列转型措施,实现了青山重披绿,城市焕新颜,生态美景重现。

  夜色撩人,保安镇沼山村又热闹起来。这里地处大冶市西北方位,周围是绵延的山峦、几千亩桃林和织锦般的田野。今年夏秋时节,这里的《桃花源里》大型沉浸式水上漫游演出每到晚上人潮涌动,热闹非凡,成为周边城市游客们的向往之地。

  近些年来,保安镇坚持“生态立镇”,深入挖掘自身绿水青山的资源,发展生态旅游与绿色经济,全力打造家门口的4A级景区,让群众端起“绿饭碗”,吃上“生态饭”,鼓起“钱袋子”。

  在大箕铺镇,处处可见蔬菜大棚整齐排列,瓜果飘香。以蔬菜产业为主导,大箕铺镇建成鄂东南地区最大的有机蔬菜示范基地,全镇蔬菜种植培养面积5000亩,其中规模蔬菜基地达2500亩。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,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民就业,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,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5万元增长到如今的60万元,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力保障。

  在生态链两端,乡村保持了本色,却也有了更多不一样的灯火,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深入乡野,让人们寻到绿水青山间的淡淡乡愁,打开了生活更多的可能。

  挖掘绿水青山本色,得到毫不掩饰的宝藏。大冶积极开展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,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和模式。通过“绿色发展、生态富民”,因地制宜、宜农则农、宜旅则旅,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盘活生态资源,从原生态中挖掘经济效益,真正的完成了“绿水青山”向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变。

  因资源而兴,因资源而衰,是所有曾经“家里有矿”的城市难以绕开的难题。在资源逐渐枯竭和环境约束趋紧的压力之下,全面绿色转型成为大冶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
  2006年6月,大冶黄金湖会议“横空出世”,会上发布了“关、停、并、转”近1000家“五小”企业;停止审批矿企,封存一批矿井,引导100亿元民间资本转向等一系列如同“壮士断腕”般的重磅举措。自此,一场绿色转型席卷大冶市各行各业。在转型发展路上,大冶人同舟共济。

  边开采、边治理、边恢复,建设绿色矿山。铜绿山铜铁矿历经四期建设,从最初的露天开采到全面转入井下开采,其开采方式科学有序地不断调整。同时,采用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最高的充填采矿法,充填技术也不断升级。

  从粗放型“卖资源”到精细化“卖成品”。从冯家山走出的硅灰石,从过去300元一吨的原矿石价格,如今经过矿物提纯、形态加工、表面改性等工序后,摇身一变为硅灰石矿物纤维,成为当今世界上性能卓越、绿色环保型功能材料,以每吨8000元的价格畅销海内外。

  钢铁企业不断推进绿色转型。近年来,新冶特钢投资2.5亿余元,上新绿色环保的超低排放改造项目,公司发展的“含金量”和“含绿量”不断提升。

  水泥企业大力实施环保技改。大冶尖峰水泥通过采取矿山复垦复绿、“深度脱硝”技改升级等措施,逐步打造“绿色环保工厂”的企业名片。

  紧扣时代脉搏,向绿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。这些年来,环保督察整改如利剑出鞘,不遗余力紧抓行业整治,推动落实“双碳”战略、淘汰落后产能,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“新”向“绿”全面提升。

  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转型的纵深推进,曾经的资源枯竭城市成功逆境突围,实现了由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的华丽转身。从吃“资源饭”到吃“生态饭”,从生态修复治理到产业低碳转型,大冶持续多年强势发力,造就了矿冶名城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,打造了点“绿”成“金”的山水风光,荣获了国家园林城市、中国宜居宜业城市、湖北省森林城市、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,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。